http://books.chinardm.com
公 告
登 陆
日志日历
导 航
日 志
评 论
链 接
统 计
 
第四章 第二节 笑到最后的中国软件(1)

  中国软件产业要面向全球市场拥有覆盖整个创新价值链的“微笑曲线”,才能微笑到最后。第一章我在做中美两个软件产业的简要对比时,曾提到全球最成功的美国软件产业的发展,除了富有企业家精神的软件公司自身的创新和突破外,美国政府在采购和研发投入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整个国家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制度体系、与产业界保持良好互动的软件产业教育等激发和促进创新的宏观环境,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简而言之,正是宏观层面的优越环境与微观层面的企业家精神的完美契合,共同成就了美国软件企业今天的巨大成功:美国不仅诞生和成长了全球顶级的软件产业巨头,而且也培育了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快速成长的中小型软件企业。这些大小不一的软件企业,共同构成了充满活力、在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美国软件产业群落。中国软件产业要微笑到最后,除了置身其中的软件企业要在微观层面上精准定位和自主创新外,还需要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乃至整个社会共同去努力创造一个激发创新的大环境,让其中的企业更加如鱼得水。

  回顾SAP中国研究院的成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10多年来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环境正逐渐向可喜的方面发展,但在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可以改进的地方。在本章最后这一部分,我想首先从在SAP中国研究院这些年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出发,透过一个跨国企业在华软件研发机构的视角,谈谈制约中国软件产业塑造“微笑曲线”的宏观环境的缺失;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我会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站在整个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基点上,就中国的教育体制和知识产权保护两个至关重要的宏观环境问题,进一步展开谈一些我的想法。

  1、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缺失造成的瓶颈

  中国软件产业最终要实现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群体性跨越,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一个可激发创新的大环境,让自主创新成为中国主流软件企业的共同选择。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一个可激发创新的大环境,有千头万绪的工作要做,我们应该从哪里入手呢?

  我想,要回答这样的问题,还是应该从软件产品的本质以及要实现软件创新所必须的核心能力出发。软件产品的本质是什么呢?软件产品的本质并不是承载软件代码的光盘,而是凝结在光盘中的一系列的程序代码,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编码化了的知识。这一切,都高度依赖于软件开发人员的创造性劳动。因此,在我看来,要营造中国软件产业塑造完整“微笑曲线”所需的可激发创新的宏观环境,首先要从培养中国软件从业人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入手,让越来越多的中国软件从业人员具备从事软件产品创意和全球化行销所必须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为中国软件产业从制造走向创造夯实基础。

  谈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不能不谈到中国教育体系目前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国内外学者都在不同场合,对这个问题做过或深或浅的剖析和探讨。作为一个软件从业者,而不是教育或者公共政策方面的专家,我不想过多的从理论层面上去全面分析中国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消除症结的解决方案。下面只是想从我在SAP中国研究院10多年工作的经验体会出发,从微观层面上给出一些促进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建议。

  在来中国工作这10多年间,我与中国的软件产业界同仁以及大学毕业生有过非常多的接触。在与这些软件从业人士以及刚毕业的大学毕业生近距离接触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他们身上非常多的优点和品质。他们中的很多人,不仅非常聪明、记忆力很好,而且他们的学习能力都很强,更重要的是工作很勤奋敬业。以SAP中国研究院为例,我交给他们做的很多工作,他们能非常认真高效地做好。简而言之,一句话,他们工作非常努力,并且有能力非常好地完成上司交给的各种工作。

  他们身上的这些优点,使他们完全能胜任编码和测试等具体的软件开发工具。但要成为非常优秀的软件人才,仅仅这优点还是远远不够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软件“微笑曲线”两端附加值最高的产品创意和推向市场的环节,都包含着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不论是资深的软件专家,还是他的直接上司,没有哪个人能在一个软件产品刚刚启动的时候,就完全清楚产品具体应该怎么来定义。事实上,如果他的上司或他身边的某个专家完全清楚某个软件产品怎么来定义,那他们就会把产品设计好了让他来编码和测试了,那么他的工作又回归到最底层的环节。作为定位高端的优秀软件人才,他可以向他的上司或身边的专家学习经验、请教问题,但最终必须具有自己从纷繁的市场需求中找到创意产品、定义规则的能力。同样,当软件产品完成了编码和测试以后如何推向市场,同样需要很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中国的学校教育普遍缺少这种从事产品创意和推向市场等工作所需要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最近10多年来,中国教育主管部门和学者一直在倡导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但实际上,在目前的中国,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和大学,一直还都带有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的烙印。我曾经听说过这样的一个故事。那是一个关于中日甲午战争的话题,中国的历史考题往往会考学生甲午战争发生在哪一年,中国当时最著名的战舰以及以身殉国的知名将领叫什么名字等类似的基本上偏重于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记忆性的问题,而日本针对同样历史事件的考题则通常会是,中日甲午战争对日本和中国现代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等侧重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开放式的问题。我虽然没有去考证过刚刚提到的这个典故是否真实,但这样的典故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的教育体系与国外教育体系所存在的差异。这种单纯偏重记忆而不是举一反三进行分析的考试模式,使得很多学生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去死记硬背,却忽略了比单纯记忆更重要的举一反三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对于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在接下来的第五章中,我会对中国教育体制的问题进一步表达一些我个人的看法。

  2、SAP中国研究院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经验

  SAP中国研究院作为一个立足中国、面向全球的软件研发机构,中国本土员工占到我们员工总数的95%以上,而外籍员工的数量则非常少。置身于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中,我一直以来深刻地感受到中国软件人才创造性思维能力不足的缺失,对软件企业面向全球市场塑造覆盖整个创新价值链的“微笑曲线”的瓶颈作用。为了突破这种瓶颈,我们在SAP中国研究院内部不得不采取了更多的措施来塑造激发创新的企业文化。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在营造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大环境方面颇有成效,其中的经验可供国内软件业同仁和教育界人士参考。

  为了激发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首先从细微处着眼,在本职工作中培养员工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在SAP中国研究院,我们的员工不仅要按照项目进度和质量要求提交软件产品,做好产品研发,还要学会经常从各个维度出发,针对手中的工作多问几个相关的问题,即我为什么做,什么时候做,谁来做或者说和谁一起做,在哪里做,怎么做等。我们开设了“六项思考的帽子”等专门的培训课程培养员工的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模式。在这样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员工就会发现一些可以提出产品创意的点子。以这些点子为基础,他们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项目建议书供大家讨论,可以针对SAP当前和未来的产品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如果他们的建议得到了老板的认可,他们便可以进一步去开发新的产品或者在已有产品中增加新的功能,他们甚至还可以基于新开发的产品和功能去申请专利和知识产权。

  除了这种本职工作中对创造性思维能力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培养外,我们还会经常举行一些激进性或跃迁性的创新活动,比如说头脑风暴等活动。我们的员工经常会在一起讨论如何去做一些新的产品出来,如何在已有产品中增加新的功能,如何在研发过程中采用更先进的工具来提高效率等。这种讨论,既可能是在正式场合针对某些特定问题组织的头脑风暴会议,也有可能是利用喝咖啡的时间做一些更开放式的讨论。我们会借助头脑风暴等工具和模式,碰撞我们的思想,看看我们在哪些方面能做出革命性的改进。在SAP内部,还有一种被称之为SAP研发人员挑战(SAP Developer Challenge)的活动。这种活动类似于是一种SAP内部软件工程师之间的一种团队竞赛。每个团队自由组队,从最初寻找产品创意开始出发,进行编码和测试,最后以团队的力量提交参赛的软件产品,都要求在一天里完成。这种竞赛活动的核心内容,不只是看在一天的时间内哪个团队编程的速度更快,而是看参赛的每个团队在一天的头脑碰撞中所提出产品原型,有多少创新的内容。这些年的实践证明,这个挑战赛对于培养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构建可激发创新的企业文化,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我想,如果中国的教育,能针对重要的知识领域,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地问一些问题,能在软件人才培养中引入类似于SAP挑战赛这样的实践活动,将会对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有非常大的帮助。当然,这种变化可能需要我们的教育体系、教师体系、学习体系和考试体系都要相应地发生一些变化。

  除了教育体系造成的创造性思维的缺失外,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执法力度,也是影响人们将创造性思维发展为创造性的软件产品的重要障碍。人们在通过创造性劳动将想法开发为产品过程中,很多人首先就会考虑,我所开发出来的这个创新产品能否给我带来可观的收益,会不会在我开发了这个产品以后,很快就有人模仿来损害我的商业利益。在现代社会中,信息流动的加速和产业链的分工整合,使产品的模仿越来越容易,这时候,创新产品能否给创新者带来收益以及最终收益的大小,越来越依赖于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如果缺乏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可能是我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投入很多钱研发出一个有市场前景的产品,但是今天才刚刚投放到市场,明天别人就模仿了类似的产品投入市场中。而且,由于别人在模仿的过程中,投入的成本以及失败的风险都比我推出原创产品时要小得多,因此这些模仿的产品在价格上比我推出的原创产品更具竞争力。在这样的情景下,我可能宁愿将我有创造性的想法停留在脑海中,也不愿意将这些想法物化为产品并推向市场来给别人做嫁衣裳。

  在SAP中国研究院内部,我们正在努力去营造一种尊重知识产权的企业文化。我们在内部逐渐建立起了良好的创新机制,如果我们的员工将创造性思维发展为专利,他就可以得到公司的相当客观的现金奖励。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步建立起来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让他们在脑海中打下知识产权是一种资产的深深烙印。这样的文化一旦建立起来,一方面员工会有动力去创新,通过知识产权来获得丰厚的汇报,另一方面,他们会更加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由于中国整个社会在知识产权意识方面的滞后,这种知识产权意识的建立,很多时候是在员工进入SAP之后,才逐步通过我们的一整套机制来实现。如果中国的公共教育体系,能在这些软件从业者还在读书的时候就建立起来这种尊重知识产权的意识,那么整个社会都会从中获得巨大的收益。

书籍连载 发表于 2009/2/25 11:36:00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 收藏该日志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