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ooks.chinardm.com
公 告
登 陆
日志日历
导 航
日 志
评 论
链 接
统 计
 
第四章 第二节 笑到最后的中国软件(2)

  3、进一步完善促进软件产业创新的政策环境

  在SAP中国研究院的发展过程中,我觉得在国家的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等很多方面,有不少可以进一步改善的空间。对于这些方面,国内外学者都有很多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在《中国软科学》等期刊上经常能看到不少这个领域的文章。我在这里更多的是从作为中国软件产业参与者的个人感受角度出发,谈谈自己的看法。

  随着加入WTO后,中国以空前的速度、深度和广度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知识产权和专利费等问题日渐凸显出来,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主要瓶颈之一。近年来,我大部分时间都在中国大陆,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为了突破影响中国未来经济长远发展的知识产权瓶颈,需要倡导和支持自主创新,成为中国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面对这种鼓励自主创新的宏观环境,即使是作为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中的一员,也是感到非常激动人心的。

  但在这种良好的大氛围下,我觉得有些方面和细节还可以更好地得到改善。比如说支持创新的资金投入、与资金投入配套的其他支撑体系等方面,还都可以做一些改进,以更好地适应软件产业自身的特点,推动中国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

  最近几年,中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专项资金来支持技术创新活动,比如说像“863计划”和“973计划”这样国家级的科技计划,中国政府都投入了大量的财力。这种中央政府对科技资源的巨额投入,对于一个国家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当我进一步去了解中国这些国家科技计划的资助项目的资金流向时发现,大部分的项目资助资金,都进入了中国国有科研院所和国立大学的口袋,而绝大多数企业,都是无缘这部分国家项目资金支持的。与以产业化和商业价值创造为目标的企业不同,这些国有科研院所和大学对项目承担人员的考评指标体系中,最关键的就是在国内外的一些学术期刊上发表几篇论文,而不是看这些技术创新的成果能不能产业化。这些学术论文重要不重要呢?当然重要,至少对于推动国家的基础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具体到不同的研究领域,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差别。比如说,像软件行业这样的领域,除了某些特定领域是带有基础研究性质外,绝大多数领域都是带有明显的应用和产业化的性质。对于像软件这样的行业,国家科技计划资金资助的对象如果能从高度集中于国有科研院所和大学,逐渐向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甚至包括外资企业在华研发机构等适当倾斜,研发费用投入的效率会有很大的提升。

  最近几年,在资助产业界进行技术研发方面,我也看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国内已经有一些企业开始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且得到了项目资助。但就整体而言,目前国家科技计划投入的专项资金,绝大部分还是进入了国有科研院所和大学这些“国家队”的口袋,尚未建立起一种企业与国有科研机构平等参与项目申请的“联赛机制”。据我了解,在美国和一些欧洲的发达国家,大学主要专注在基础性和前瞻性的研究领域,凡是产业化程度比较高、接近应用领域的研发活动,都是以企业,特别是大型公司为主导。在美国,甚至已经出现了像贝尔实验室、高通等以创新为产品的企业。他们并不生产和推广具体的产品,而是以创新来创造价值,让创新本身发展成为一种产业。美国这种做法成功背后的逻辑在于,在应用领域,企业的技术创新相对于科研机构更容易实现产业化。因为在技术研发过程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一开始就会以产业化为目标,不仅会考虑技术本身的先进性,还会考虑市场以及配套的生产工艺和组织结构等。比如说,在我们SAP中国研究院,产品创新不仅仅是研发团队的事情,而是从产品创意之初就将市场团队和销售团队结合进来,大家一起从市场需求出发创意我们的产品原型,考虑我们产品的市场定位以及如何在市场上去推广我们的产品。这种将技术研发和市场需求无缝对接,而不是闭门造车式的做法,保证了我们最终开发出来的产品能真正契合企业用户的需求,能在市场上大规模销售来获得可观的投资回报。

  国家如果将软件产业等应用领域的专项资金支持适当向企业倾斜,除了更易于实现产业化外,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就是得到资助的企业,通过产业化获得的回报能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并以榜样的力量促进其他竞争性企业对技术研发的投入,从而推动整个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基于这种理解,我认为,在基础研究领域,未来可以继续以大学和国有科研院所等学院派为基础,而在软件等应用研究领域,应真正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让大企业成为创新活动的主导。

  中国目前对于技术创新的支持政策方面,手段还比较单一,缺乏资金支持以外的系统化的支持体系。比如说,在研发过程中,大学、国有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等主体,可以向科技部申请专项资金方面的支持,但一旦技术研发成功并且形成产品,是否有产业化的配套资金来支持呢?除了资金方面的支持外,是否应该增加管理团队建设以及社会化融资服务等方面的专业支持呢?是不是可以通过技术的融合和嫁接在技术方面给予更好的指导?因为我们知道,毕竟一个人和一个团队的能力相对于创新和将创新成果产业化这个系统工程来说,是非常有限的;而且,术业有专攻,某个研发团队或者企业很难具备从技术创新到产业化的全部资源和能力。比如说,我们都相信爱因斯坦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因为是他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和相对论这样跨时代的伟大理论,但我想,以爱因斯坦的能力,他能把相对论在市场上换成钱,然后再去从事其他更前沿的理论研究吗?我看,答案十之八九是否定的。因为术业有专攻,爱因斯坦的优势在于创立相对论而不是销售相对论方面。在为创新团队提供系统的支持以推动创新方面,我们SAP中国研究院内部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支持体系,我们对员工和团队创新的支持是更加系统化的。我们不仅会对员工提出来的有价值的创意给予资金方面的支持,我们还会有相应的辅导团队来帮助员工沿着他的创意继续往前走,给他介绍经验,帮助他解决实现创意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帮助他弥补某方面能力的不足,以团队的力量一起实现创意的产品化。

  除了需要国家科技计划对上面提到的产业项目的资助外,国家应该在那些关系中国软件产业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技术研究领域起到领导作用。在关系中国软件产业长远发展的少数几个关键技术领域,如操作系统、数据库、算法和人工智能等基础性领域,需要进行长期持续的研发投入,以目前中国国内软件企业的收入规模和盈利能力,很难在这些领域有所突破,国家应牵头组织和支持这些关键技术的基础性技术突破,从而带动整个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

  4、鼓励和促进民间创新平台的发展

  从SAP中国研究院10多年发展的切身体会来看,依靠产业生态系统进行开放创新(open innovation)是非常重要的成功经验。通过与包括政府、学术界、客户、独立软件提供商和渠道合作伙伴等生态系统中的各个构成单元良性互动,弥补了早期本地化等方面的短板,大大提高了我们创新的效率,加速了我们塑造完整“微笑曲线”的进程。

  近年来,我与国内的大学接触频繁。我非常惊讶地发现在中国的大学里面,其实有着很多非常好的技术,但是这些技术成果却很少能产业化形成产品并在市场上实现规模化销售。这种状况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无疑是科技资源的巨大浪费。而另一方面,正如我前面曾经提到的,中国软件产业在微观层面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软件企业小而分散,中小企业是中国软件产业的经济主体。由于这些软件企业规模太小,单凭一己之力进行创新活动,很多时候,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方面是大学和科研院所里拥有没有大量产业化的研究成果,一方面是缺乏独立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就不仅需要中国政府对产业界的研发经费上给予支持,更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政策措施来促进民间创新平台的形成,鼓励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对接,促进科研活动的市场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鼓励企业联合申请科研项目,联合攻关,克服单个企业技术、资金等方面能力的不足,推动中国软件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在这方面,我个人认为,中国台湾通过官方以经费支持来鼓励民间成立各种跨产业的民间创新平台方面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值得中国大陆学习和借鉴,如表1所示。

 

  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崛起和中国的大企业逐渐完成最初的资本积累,我相信,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具备进行研发投入的实力。比如说通信设备领域的华为,每年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技术研发,已经形成一系列的发明专利和创新产品,已跻身于世界一流通信设备提供商的行列。在企业逐步具备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如果我们的教育体系能提供富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又建立起一套非常完善的、鼓励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不仅中国的的软件企业能面向全球市场塑造出覆盖整个创新价值链的“微笑曲线”,也同样有望成长出像贝尔实验室一样以创新为产品的知识企业。

  [i] 索素寒《“用工掮客” 在“民工荒”中壮大》。2007年1月8日,中国经营报,电子版可参见中国经营报网页,链接为:http://www.cb.com.cn/News/ShowNews.aspx?newsId=7684

  [ii] 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2月28日

  [iii] 迈克尔·科索马罗,理查德·塞尔比《微软的秘密(中文版)》第2页

  [iv] 迈克尔·科索马罗,理查德·塞尔比《微软的秘密(中文版)》第4~5页

  [v] 刘亚东《软件中国的机会》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第9页

书籍连载 发表于 2009/2/25 11:37:00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 收藏该日志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