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管理网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回到首页 | 联系我们 | 收藏本站
免费注册会员 | 登陆
工程管理论坛
工程经理圈 工程经理博客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工程管理网 >> 工程文库 >> 行业聚焦 >> 水利 >> 正文
北京水利工程的环保措施
作者:佚名 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13-1-15 16:50:27

  就转河工程在设计理念、施工材料及施工方案的选取等方面所采取的环保措施加以简单阐述。使工程尽可能向人类、自然有利的方向发展,达到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和促进环境质量提高,并争取获得水利工程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转河是2002年北京市重点工程之一,是水务部门转变治河思路,提出“以人为本,少留人工痕迹,宜宽则宽,宜弯则弯,人水相亲,和谐自然”的新治河理念,为提高防洪、供水标准,恢复历史上的转河,打通北环水系,实现三环碧水绕京城所建成的城市景观河道。

  水务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按影响性质分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可逆影响和不可逆影响等。为了评价和研究转河工程环境影响,建设单位在工程前期就聘请有关单位编制了北环水系综合治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进行了环保设计,加强了施工环保,完善了环境管理。并尽最大努力使有利影响得到充分利用,对不利影响提出并采取减免和改善措施,达到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和促进环境质量提高,争取获得水利工程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转河工程的环保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施工、选材注重环保

  转河工程在设计理念、施工材料及施工方案的选取上都加强了对环保的重视。

  1.1河底衬砌形式的选择

  在以往的河道治理中,为了施工的快、好、省和管理单位的便于管理,往往把河道全混凝土衬砌,造成河道寸草不生,水的自净能力消失殆尽,水-土-植物-生物之间形成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被彻底破坏,使水质很快就恶化。

  新挖转河沿线穿过清华南路、城铁13号线、京包铁路、学院路、新街口外大街等交通主干路,两侧基本上都是密集的现代化的住宅楼和办公楼。在保证沿线建筑物安全,保持河道生态自然及尽量减少水资源流失的情况下,各相关方面专家、设计人员对转河河底衬砌形式进行了反复讨论,确定了根据不同区段地质情况的不同,同时考虑周边环境因素,优先考虑使用天然材料,尽量避免采用混凝土衬砌。

  (1)在河道基础为黏土的河段,河底铺设采用100mm厚透水方砖,透水方砖孔内填砂砾料。使用透水方砖,在增加河道行洪能力的基础上让水和土地保持亲近,透水方砖的缝隙里生长出的水生植物可以达到生物净化水的目的。

  (2)考虑到转河处于城市中心区,沿线建筑物密集,河底透水会影响到这一地区的地下水位情况,并会对现有建筑物基础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河道基础为粉土质砂的河段回填400mm厚黏土,在黏土上铺设300mm厚卵砾石,卵砾石料径为20-150mm。通过工程措施改善河底基质,使河道接近于自然状态,河床起伏多变,基质或泥或沙或石,丰富多样,水流或缓或急,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生境组合,从而为多种水生植物和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1.2桩膜围堰的应用

  所谓桩膜围堰,是指在河中按一定间距打桩,在迎水面铺设抗拉、抗渗、抗老化性以及柔软性能很好的防水膜布,而后将背水面水抽净进行施工,利用桩、各种杆件、组装合件共同抵抗水压力作用,用防水膜布隔水的围堰形式。桩膜围堰按支撑方式不同可分为:拉纤式、斜撑式;按顺水梁的不同可分为:木板梁式、铁板梁式;按膜布的不同可分为彩条布式、土工膜式、聚乙烯双面涂覆蓬布式。此种围堰形式曾在城市水系治理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

  转河在治理过程中需要向“六海”供水,部分河道只能带水施工。根据北京城市河道断面较小、需水量大、河底垃圾多、供水不能间断和在施工时不能污染河道和周边环境等特点,采用了桩膜围堰。在施工中保持了河道整洁、河水清洁,对河道、河水无污染。并且桩膜围堰可以彻底拆除,不留任何污染物,保证河道治理后的清洁。

  1.3环保型透水砖的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现代城市的地表逐步被建筑物和混凝土等阻水材料所覆盖,形成生态学上的“人造沙漠”。有关专家认为,由于混凝土与沥青等路面材料不透水的原因,使自然降水不能渗入地下,致使地表植物难以正常生长;不透气的路面很难与空气进行热量、水分的交换,缺乏对城市地表温度、湿度的调节能力,产生所谓的“热岛效应”。此外不透水的道路表面容易积水,降低了道路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当短时间内集中降雨时,雨水只能通过下水设施排入河流,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降水来补充城市地下水资源,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为了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和进行水土保持,转河工程中在一些路面尝试采用了环保型透水砖。环保型透水砖有透水、透气、涵养地下水源、减轻城市排水和防洪压力、改善局部生态环境的作用。

[1] [2] 下一页

文章录入:web13741    责任编辑:web13741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中国工程管理网 | 收藏本站 |京ICP备10012994号
    共创国际项目管理顾问旗下网站:中国研发管理网 | 项目管理者联盟 | 中国工程管理网
    VIP会员 |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刊物出版 | 沙龙会议 | 人才服务 | 广告投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5-2014 21CPM.COM 工程管理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605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