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漫记(8)

heman 发表于 2005/12/22 17:55:00

()、技术合作组小朱

中国大院内住的不只是我们维修专家组,而是由三部分组成:我们二十四人、北京住总集团刚果经理部十人、中国技术合作组七人。住总经理部从体育场施工结束后一直留在金沙萨,对外承接施工任务。而技术合作组是中国政府派出的技术专家,从人民宫建成的1979年起,两年一届,一直长年驻扎在金沙萨,对人民宫和体育场的使用、维护与维修提供技术指导。

技术合作组的人我最熟悉的是小朱、老陈与刘组长。老陈是翻译,河南人。刘组长是北京住总的,合作组的头。其外有老董、老高等,因为年龄与性格,我与小朱关系最好。

小朱是技术合作组最活跃的。一到金沙萨我们就成了朋友,大概这就是人与人的一种缘分。小朱叫朱勇,西安人,30岁,个子不高,长的武武墩墩,走起路来,扇着两个肩膀,虎虎有神。与我相象,都是小眼睛,笑起来眯成一条线。平时一口普通话,遇到陕西同乡,则是一口土的掉渣的陕西方言,活象赵本山的小品。小朱毕业于西安交大制冷专业,由陕建集团派出,原工作单位为西北建筑设计院。

能出国担任中国专家的,必定有两把刷子,而年纪轻轻的小朱早已是老援外。这是他第三次出国。97年他到过河对面的布拉柴,任中国专家。一本兰皮护照盖满了欧洲、非洲几十个国家的签证。小朱专业水平高,在空调制冷设备方面,勤奋好学,发表过多篇论文。在人民宫和体育场,他对设备是很熟悉的,提起来如数家珍。

但我佩服的却是他十八般武艺样样皆通,多才多艺。首先,他会开车,而且是金沙萨的活地图。晚上黑人司机下班以后,小朱就成了我们的司机,无论是上网还是外出办事,小朱一喊就到,开着车在金沙萨大街小巷乱转,比我在吉首骑单车还熟练,没有他找不到的。他的第二项绝活是语言,没有学过一天法语,却能用法语、当地的林格拉语与黑人沟通。我们一起外出时,问路、购物以及办事什么的,都要依靠他的翻译。或许他的表达并不准确,但一口一个的“阿米”(朋友)加上双手的比划,总能让我们办好要办的事。他的家电、摄影知识也很出色,大家买相机、摄象机什么的,都爱找他参谋参谋,他说好,一般就八九不离十了。他还是一个外交家,专门对外联络----他的朋友有金沙萨的中国商人,有刚果的黑人阿米,还有美国、法国的使馆工作人员。经常有黑人用极生硬的中国话叫“朱子”,而他与黑人阿米在一起时同样是拍肩搭背的;而买机票、签护照这些事,都是朱子的专利,他的口头禅就是:“没问题!”我的头发长了,也是朱子理的,照照镜子,还满是那么回事。他还会弄饭菜,星期天睡懒觉,起来就自己煎荷包蛋、下面条,洗几棵苋菜放进汤里,味道还真不错。

小朱还有一个优点,是愿意帮助别人。我刚来时,他对我的照顾很多,到金沙萨的第二天,他就帮我摘了芒果与木瓜,告诉我什么样的好吃,哪棵树的好吃;临走的时候,他把两张非洲的油画送给了我。王大威学开车,也是他的教练,天天吃完晚饭,他就陪着大威开车到人民宫、体育场转。他的缺点,是不太讲究;也许这算不上缺点,搞实际工作的人如果一天到晚西装笔挺,到真是一种缺点了。

有一次我半开玩笑的问他:“朱子,你说你有什么不会的?不会造导弹吧?”他答到:“没问题,下次给你弄一颗。”认真想了一想,又说:“还真有,不会生孩子。”当时大家正在吃饭,一桌人前仰后合,好几个人笑的把饭喷了出来。这就是小朱,一个朝气蓬勃的小伙子,永远自信与开朗。有他在的地方,就充满了青春与活力。

小朱已经回国了。他们技术合作组已经完成了使命,把工作向维修组移交,离开了金沙萨。我很喜欢朱子,在他乡异国有这样一个朋友朝夕相处,是多么幸福啊!但他要回家了,回到日夜盼望着他的亲人身边。离开了,我把小朱他们一直送到机场。不只是我舍不得,他的金沙萨个体户朋友,药店的王老板、鞋店的密斯李,还有他的黑人阿米也都舍不得;一直到现在,还是经常有黑人找“朱子”。再见了,小朱,你的笑声你的笑脸永远留在了金沙萨。听忠岐说,他还从西安给我们发了Email,我一定要找来看看,看他在欧洲路过时又有什么新的经历与故事。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 收藏该日志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