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流氓语境下的中国式招投标
作者:曹晓昕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13 13:58:19  文章录入:21cpmzhang  责任编辑:21cpmzhang

  引言

  要想准确地定义当代中国的建筑设计招投标的状态已经变得相当的困难:在中国建筑业设计市场发育日趋完备的情况下,执行规则却只能参照在一般商业招投标领域通用的上世纪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参照”一词本身就是“参考对照”的意思,即意味着可执行和可不执行。直到2003年推出了《工程建设项目勘察设计招标投标办法》(各地方也纷纷出台相应的细则条款),是否起到了亡羊补牢的作用呢?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原有的计划经济土崩瓦解,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有资本监管和国际化及民间资本操作体系并行,市场经济在资本的作用下开始制定新的游戏规则。建筑设计招投标制度逢时而生,其积极作用是催化了全国各大设计单位从事业架构向企业转变,使得一批中青年建筑师在各设计单位迅速崛起。

  在高速发展而产生的激变的时代,中国式招投标的行为主体人的价值评价标准从倾覆一步步走向极度异化,建筑学特有的社会责任性和批判性在揣摩领导意图和赢得评委眼球的设计招投标中丧失了,“奇观建筑”、“比喻建筑”、“英雄主义建筑”席卷了中国大地。中国式招投标制度下依旧产生大量艺术形态庸俗、低劣、无公共质量的设计作品,如此的结果这让人不得不感叹建筑师和建筑学表象的升温,掩盖不了中国建筑学理论界长期封闭造成的缺氧,快速成长起来的中国的建筑师群体在资本构建的市场规则中无所适从,大部分成了房地产商和官员们低俗情趣的代言人,犹如丧失精神家园的思想盲流,其作品毫无掩饰地流露着混乱、躁动等上火症状。上火在病理学中解释为因代谢过快而导致的内分泌失调,此形容恰如其分。

  如此的结果这让人不得不对国家现有招投标体制是否具有先进性、专业性及有效性产生诸多质疑,至少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可以断定其具有潜在的不完善性。在建筑设计单位兴亡命系,成王败寇的年代,建筑学也蜕变成以中标论英雄的投标建筑学,中国式设计招投标犹如一幕幕资本市场导演的悲喜剧不断上演着。

  非对称话语权滋养下的招标流氓语境

  翻开近期投标(或叫做方案比选)的标书,无论标底费是几万还是几十万人民币,所有的标书都写着几乎同样或者诸如此类的文字:

  “……招标单位有权在本项目建设中选用任何一个优秀方案,或采用任何优秀方案的部分用于实施方案中,而无须再向参选单位支付任何费用。”

  “……在招标单位支付给投标方规定的费用后,本次参加投标的各方案成果及相应的知识产权完全归建设方(招标方)所有……”

  “……商务报价(即设计费)和方案评选结果综合确定中标单位……”

  相近的文字很多,反映着现有设计市场权利向甲方市场倾斜的状态。市场交易双方不对等的地位使原本平等的设计交易演变成近乎公开勒索的黑市买卖,导致交换条件充满了流氓倾向。

  建筑设计作为具有精神财富附加值的一种脑力劳动成果,这一点始终被法律法规边缘化,建筑设计作品的著作权和知识产权始终被模糊化。在大众的传统思维框架建筑设计至多算个非主流的艺术形式,这也和历史的原因分不开,中国古代从来都是缺失建筑师,只有建筑工匠,这导致了近代中国建筑师的无父无母的尴尬境地。就连出类拔萃的具有高度人文气息的建筑大师,其官方正确称谓是:在某界全国勘察设计大师评选中被授予的“工程设计大师”称号。工程大师与建筑大师的两字之差不仅抹杀了后者的艺术气质,更把作为建筑学核心中的人文视野从建筑设计中无情地剥离了。建筑设计知识产权被无知的政策制定机构和别有用心的业主抽去了艺术文化筋骨只剩下空空的皮囊,其更甚一步还斩断了保护建筑设计价值的法律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设计收费标准本来有国家规定的标准,很多设计招投标过程中却又加上了设计费用的综合评价(有的还有加权评价的标准),使设计招投标质价混杂,建筑设计作为一种脑力劳动成果,其设计服务对象建筑又具有多重意义和多向度评价标准,价值本来就不易度量。而设计价格量化的参照反而成为了一目了然的决定性因素,这显然是招标方强权姿态挤压设计费。很多人可以认为是资本合理操作的表达,我却并不认为这是资本针对于建设项目操作的真正规律体现,而是用野蛮的流氓性将商业规则中最基本的优质优价也践踏了。设计费很少的情况下,很难想象建筑师除了提交高质量的施工图以外,还能全力以赴地参与造价控制、质量监管、现场技术优化的工作中。如果失去了建筑师在建设全过程中的参与,建筑将变成无父无母的孩童,身心正常已属奇迹,根本无法指望素质优良与品格高尚了。

  招投标对设计资源过度的消耗

[1] [2] [3] [4]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