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中国智能化建筑的发展与技术趋势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房地产E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2/24 15:43:58  文章录入:web13741  责任编辑:web13741

  ◇我国智能化建筑研究发展的起动

  ◇我国政府对智能建筑领域发展的指导行为

  ◇我国智能建筑领域发展的形势

  ◇建筑智能化技术发展现状

  ◇智能化建筑的技术发展趋势

  ◇我国智能化建筑研究发展的起动

  ◇1986年中国科学院申报“七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

  国家计委会同国家科委共同批准立项“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智能化办公大楼可行性研究》。

  ◇国家重点攻关项目编号为[67-6-21/27]。

  中央政府正式立项标志着揭开了我国智能建筑领域研究发展的序幕。

  ◇我国政府对智能建筑领域发展的指导行为

  ◇1996年1月,国家建设部勘察设计司在上海主持召开了我国首次《建设部智能建筑设计研讨会》。

  ◇1997年10月我国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设部正式发布了我国智能建筑领域的第一个法规性文件,即建设部建设[1997]290号文《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

  ◇明确界定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内涵即“指新建或已建成的建筑群中增加通信网络、办公自动化、建筑设备自动化等功能,以及这些系统的集成化管理系统”。

  ◇为了在智能建筑领域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工作起到顾问参谋作用,1998年6月,由多方面专业有影响的59位专家组成了《建设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专家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

  ◇为了规范市场,实行智能建筑市场准入制度,1998年10月建设部发布了建设[1998]194号文“关于建立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和系统集成专项资质及开展度点工作的通知”。其中附件一:《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和系统集成专项资质管理暂行办法》;附件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和系统集成执业资质标准(试行)》。

  ◇为了规范技术行为,中国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正式出台,已于2000年10月1日施行。内容共12章。

  ◇中国国家标准对智能建筑(IB)的定义:“它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

  ◇我国智能建筑领域发展的形势

  ◇目前我国智能建筑领域发展的形势,已经不是90年代中的无章可循、无规可尊。已开始逐步规范有序。

  ◇智能化建筑正是当代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建筑产业本身,带动产业优化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最典型、最具体最直接的体现形式。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累计已经建成及正在建的不同类型智能化建筑总数已约1400-1500幢(项)。由于存在多方面原因,技术开通达标率普遍不高,多数效益效果不理想。

  ◇我国申奥成功和加入WTO,将使我国智能化建筑领域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加剧烈的的市场竞争。我国现行政策法规和管理体制与WTO规则和国际通行模式相差较大,调整改革完善体制的任务形势紧迫。

  ◇建筑智能化技术发展现状

  ◇技术发展阶段

  根据欧洲智能建筑集团(EIBG)的分析报告,国际上对智能建筑系统技术发展大致划分成三个阶段:

  ◇1985年以前为专用单一功能系统技术发展阶;

  ◇1986年-1995年为多个功能系统技术向多系统集成技术发展阶段;

  ◇1996年以后为多系统集成技术向控制网络与信息网络应用系统集成相结合的技术发展阶段。

  我国智能化建筑的技术发展大多属于处在上述第二阶段技术发展之中。

  ◇技术发展系统平台

  目前国际楼宇业界认同较先进的开放式系统行业协议标准技术主要有:

  ◇美国Echelon公司Lonworks技术的LonTalk协议LonMark标准。

  ◇美国供热、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协会制定的楼宇自动化控制网络数据通信协议(BACnet)。BACnet同时还成为美国国家标准及欧共体标准草案。

  这两者都是基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开放系统互连模型(OSI)”的。因此两者在开放系统技术上是可以互为依存的。前者着重现场控制域,后者着眼于信息应用域。两者技术都还在不断完善发展之中。我国有关企业正在两者系统平台上开发相关楼宇智能化产品。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