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浅谈强夯处理在机场\公路岩溶地基中的应用
作者:张洁玙  文章来源:中国论文联盟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1/29 11:08:26  文章录入:web13741  责任编辑:web13741

道槽区及其影响区、土面区),不同埋藏深度、充填类型,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本次仅以道槽区及其影响区为例进行说明。

  3.3.1 埋深小于2m的洞体处理设计

  埋深小于2m时,洞体处理采用清爆换填法。即清除洞体表面覆盖层后,对其顶板进行爆破破碎,首先消除顶板坍塌可能。然后清除全部破碎物、充填物后,分层回填块碎石,进行强夯加固。

  分层回填时,块碎石堆填虚铺厚度为4.0m,强夯采用3000kN.m能级,点夯4.5m正方形布置,分两遍完成,单点击数10~12击,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5cm。满夯采用1000kN.m能级。d/4搭接布置,单点击数3~5击,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5cm。

  3.3.2 埋深大于2m的洞体处理设计

  洞体埋深较大时,对顶板爆破后、清除换填方式明显不够 经济 。分以下两种方式进行处理。

  (1)未充填或半充填类型的洞体处理。埋藏较深,洞体呈未充填或半弃填类型的洞体。仅对表层处理,不能解决可能出现的、顶板在施工和运营过程中的塌陷问题,故施工中首先对洞体采用高压泵站充填低标号混凝土,保证洞体充填密实并对洞体内原有充填物有一定胶结、加固效果后,再进行表层强夯处理。

  表层强夯能级的确定根据洞体埋藏深度不同,对于埋深在2m~8m的洞体,采用3000kN.m级单击夯击能量;对于埋深大于8m的洞体,采用4000kN.m级单击夯击能量。

  (2)充填类型的洞体处理。埋藏较深且为充填类型的洞体,主要采用垫层强夯法进行处理。根据埋深不同,对于埋深在2m~8m的洞体,采用3000kN.m级单击夯击能量进行处理:对于埋深大于8m的洞体,采用4000kN.m级单击夯击能量。强夯处理的范围按D+2H考虑(其中,H为顶板埋藏深度,D为洞体直径)。

  (3)设计参数。洞体埋深在2m   洞体埋深在H>8m,垫层厚度均设计为1.5m,强夯采用4000kN.m能级,点夯4.5m正方形布置,分两遍完成,单点击数10~12击,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10cm。满夯采用1000kN·m能级,d/4搭接布置,单点击数3~5击,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5cm。

  3.3.3 施工关键

  垫层填筑前,必须首先对地基表层的草皮、树根、植物土等有机物进行彻底清除,对清爆后的破碎物、充填物进行彻底清除。

  填料粒径要求不大于80cm,不均匀系数Cu≥5,曲率系数Cu=1-3,含泥量不超过7%。

  3.4 岩溶漏斗、岩溶洼地和地面塌陷处理设计

  与岩溶洞体的处理不同,岩溶漏斗、岩溶洼地和地面塌陷的处理,主要是对原有充填物的加固处理,即根据充填物厚度的不同,进行不同能级的填石强夯处理。

  块碎石铺填厚度,按中心厚度按1.5m控制。

  当充填物厚度H≤5m时,采用2000kN.m级单击夯击能量进行强夯;当充填物厚度5m 8m时,采用4000KN.m级单击夯击能量进行强夯。

  各能级强夯均按点夯45m正方形布置,分两遍完成,单点击数10~12击,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2000kN.m、3000kNan按≤8cm控制;4000kN.m按≤10cm控制。满夯均采用1000KN.m能级,d/4搭接布置,单点击数3~5击,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5cm。

  3.5 处理效果

  (1)通过重型动力触探、波速测试、地基承载力等试验,各项处理要求均满足设计要求。

  (2)该处理方法已在该机场多个试验标段试验成功,通过施工检验监测。结合课题研究成果,确认处理效果良好。

  (3)目前飞行区土石方施工标段已接近尾声,全部强夯处理在施工中正式展开应用。效果良好。

  4 结束语

  根据本案例,结合该公司近年来在西南地区其他项目岩溶地质强夯处理经验,强夯地基处理方式作为一种施工操作简单易行、造价低廉的地基处理方式,完全可以满足公路、机场等大型土石方地基处理要求,能够实现经济可靠的处理效果。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