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西部贫困地区农村水利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探讨
作者:谭英俊  文章来源:中国论文联盟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9/11 12:50:50  文章录入:web13741  责任编辑:web13741

此基本吻合,作为欠发达地区,广西各级政府都面临着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这导致了一些地方基层政府仍然以追逐GDP为导向,认为农村水利建设对GDP的贡献不大,是花钱不见效果的无底洞,因而对农村水利建设重视不够。在扶贫开发专项资金使用上,很多地方主要把重点放在见效显著的城市防洪与大江大河工程上,对能够发电等有经济收益的水库投资比较热心,与农业产出能力直接相关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少之又少。

  (二)农村水利建设的体制不顺

  职权不明、权责不清是传统扶贫开发中遇到的重大问题。长期以来,农村水利建设在许多重大体制问题上缺乏清晰的政策界线。如政府、农民、社会力量三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已建成工程设施的资产监管和产权归属,公益性设施运行损耗和政策性经营亏损补偿、工程的管护责任落实等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政策规定。这造成了农村水利建设管理体制在理论上存在许多政策与法律真空地带,在实践上产生许多误区。如有的认为小型农田水利农民直接受益,不属于公共产品,因而责任主体应当是农民,政府的责任只是引导鼓励;有的认为小型农田水利私人不愿投资,应当由政府弥补,因而应当纳入公共产品,由政府负责供给等等。

  (三)农村水利建设的动力不足

  一方面,水利建设具有公共物品性质,其投资大、见效慢的特点让很多政府官员由于片面追求短期政绩而缺乏驱动力,积极性并不高;另一方面,作为水利建设直接受益的农民也对水利建设并不持太大的热情。长期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维护以农民义务投工投劳为主要形式,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下,由于农民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维护投入与自己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存在高度相关,农民在维护中存在明显的搭便车现象和机会主义倾向,导致维护投入明显不足,致使部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使用效率低下。此外,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就业,也使投入和管理农村基础设施的机会成本增加,阻碍了农民投入和管理农村基础设施的积极性。而留守农村人员多为妇女、儿童和老人,难以担负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四)农村水利建设的队伍不强

  乡镇水利站是最基层的管理服务部门,在服务农业、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体制的转换、农村改革的深化和水利事业的发展,乡镇水利管理站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经费短缺、队伍不稳、功能衰退、难以为继的问题日趋严重。广西原有乡镇水利站886个,水利员2367人。机构改革后,由于体制、经费、人员等多方面原因,不少地方予以合并或撤销。目前全广西乡镇水利工作站仅存89个,水利员编制269人,实有333人,其余的698个归并于农业服务中心。在实际工作中,乡镇水利站被撤并后,水利技术力量被严重削弱,农村水利建设缺乏及时的技术指导,水利管理业务工作难以开展。由于村级农民技术员选聘工作刚刚起步,普及面还不广,所聘人员缺乏专业水利技术,难以及时指导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影响了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组织实施。

  五、实施新扶贫纲要背景下推进西部贫困地区农村水利建设的对策思考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颁布与实施为西部贫困地区农村水利建设既提供了机遇,也赋予了压力。西部贫困地区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中只有更新观念、锐意创新,才能迎来农村水利建设的更大发展。

  (一)更新观念,为农村水利建设提供正确导向

  水利建设本质上是一个民生问题,农村水利是惠及亿万农民的事业。随着扶贫开发的不断深入,农村水利工作也面临着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与新矛盾。水利建设是属于公共物品供给的范畴,很多基础设施建设并不直接带来经济增长特别是GDP的增长。这就特别需要各级政府转变传统治理理念,摒弃那种见物不见人的思想,不再盲目以追求GDP增长为目的,应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施政理念,更加重视民生,把推进农村水利事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尤其是灌区改造和建设力度,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强农村水利管理,创新农村水利发展体制机制,为进一步加快农村水利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理顺体制,为农村水利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要突破农村水利建设的体制障碍,就必须以顶层设计的视野科学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水利事权的划分,明确政府、农民、社会力量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构建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水利建设体制。具体而言,要在区分水利工程性质的基础上分类推进改革,主要是确定产权归属并厘清相关部门的监管内容与责任范围,如对公益性与准公益性水利工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