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地铁隧道施工对地层变形的影响 ——浅埋暗挖法对地层变形的影响
作者:王春林  文章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7/15 21:43:01  文章录入:web13741  责任编辑:web13741

;隧道埋深较浅,部分位置上覆砂层,开挖面土质强度较低,上覆砂层地段条件极差。

  4.2超前预加固辅助工法

  从最初的超前小导管注浆预加固到现在应用广泛的各种浅埋暗挖辅助工法都以适用不同的地层条件及隧道周边环境要求为标准。从6标的工程实践来看,针对不同的地层条件,特别是在地下水丰富地区施工地铁隧道(大部分标段不能采取前期降水处理),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超前预加固方法和参数的选择相当重要。

  6标一般地层条件下,隧道上覆粘土或粉质粘土,且土层较厚,故水量较小,因此采用超前小导管注浆预加固;一般地层到富水砂层地段之间的过渡段水量逐渐变大,采用长短结合的小导管注浆预加固,达到双层的加固效果,短导管外插角比长导管大,管径和间距增大;在富水砂层地段采用长短结合的小导管注浆预加固或小管棚加固,后者对改善开挖面条件和控制地层变形效果显著。注浆压力及注浆量的控制对预加固效果有影响,地层较好的情况下可以不注浆。

  4.3开挖时空顺序

  地铁隧道开挖在土中进行,开挖扰动使原始地层应力重分布,而土的自稳能力较差,暗挖法开挖不像盾构法施工有足够的抗力支撑扰动地层,只能以超前预加固和“短开挖、早支护”保证地层的稳定。因此掌握开挖和支护的时空效应对稳定地层,保证施工安全,控制地层变形都有很大帮助,对于掌子面而言要把握开挖进尺、分步开挖顺序;对双线隧道则要确定左右线的间距。

  4.4施工进度的基本情况分析

  施工进度的快慢与开挖进尺及每一个开挖循环所用的时间有关,因此,考虑在预加固前提下土体的自稳时间及地层的塑性变形发展确定工序。现场每个工序循环耗时如表1,每个班做1.5个循环,开挖进尺为1mm/循环,无支护时间为4小时;而当地层条件较差时,开挖进尺减小为0.75或0.6m/循环,超前预支护长短结合需要更多时间,而开挖土方减少开挖时间减少,即预支护强度提高和无支护时间减少,地层变形减小。

  隧道通过含水砂层地段时,施工进度慢则掌子面裸露时间长,而上台阶没有施作临时横撑或临时仰拱,且上台阶拱脚容易积水,土的强度又低,虽然用钢板或木板支撑,拱部结构仍产生整体下沉,隧道结构不及时封闭成环,对沉降的发展不易控制。因此施工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应当及时做好超前的地质预报,随时改变顶支护参数,保证安全、快速施工。六标一般情况上、下台阶2~3m/d(下台阶机械施工,相对进尺快,有时隔天开挖)砂层地段开挖进尺小,开挖困难进度慢,甚至不时停工,其沉降大.当然在地层条件极差位置,土体易失稳,6标边墙曾出现喷混凝土前大面积土体滑落,相当危险,现场采用三台阶开挖,缩短每步开挖的时间,保证了施工的顺利进行。这也是对地层变形的有效控制。

  5.努力方向

  我国已有近40年的地铁修建史,尤其是近十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丰富和创新了我国地铁规划、设计、施工、管理运用、防灾救灾设备维修的技术方法及工作制度。由于我国地域广大、地质情况多样,地铁修建技术也必然极具复杂性和高难度。就目前来讲,我们已有的技术手段可以应付除西部和东北地区以外的大部分区域的城市地铁修建任务,更为可贵的是我们已经锻炼和造就了一大批有经验的、有高度责任感的地铁建设工作者和能吃苦耐劳、有风险精神及创新智慧的设计、施工队伍。

  展望未来,为使我国地铁修建技术日臻完善,保证地铁工程质量,实现地铁的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我国尚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5.1尽快统一地铁和轻轨修建的设计、技术标准、施工技术规范和工程验收技术标准,以便使我国地铁和轻轨工程设施和设备产品规范化、系列化,对国产化也十分有利.

  5.2组织力量对地铁施工设备进行系统研制开发。

  5.3加强地下工程施工辅助工法的研究开发和创新。

  5.4在地下工程防水施工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方面加大研究的力度和进程。

  5.5强化环保意识,地铁的修建较大地改变了城市区域地层的地应力和水文地质的原始状态,尤其是水土流失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改变,甚至会形成灾害隐患。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