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KVM远程监控技术在地铁综合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作者:陈辉  文章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7/14 17:53:12  文章录入:web13741  责任编辑:web13741

站1套,旅客信息系统工作站1套,办公自动化系统工作站1套。而一般的地铁车站通常只设置2名车站值班人员,要负责监管如此多的机电设备,需要不断在各系统工作站LCD间切换,使得工作强度增大。

  工作站及LCD过多,不仅不利于整个车站控制室的工艺布置,而且使得运营值班人员对机电设备的管理难度增大。虽然可以通过系统集成来减少工作站和LCD数量,但同时也增加了成本。

  通过KVM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改善车站控制室面临的这些问题。根据操作人员数量,保留相应的LCD和键盘、鼠标,通过软件切换完成不同系统间的访问。由于逻辑上与各系统没有任何联系,不会对各系统的安全造成任何影响。

  如果条件许可,可以将KVM的切换和相关功能嵌入综合监控系统软件平台(通过KVM的接口进行二次开发)中,从而在综合监控系统的人机界面中嵌入相关接入系统的功能,便于运营管理。从目前的调研来看,香港地铁的某条地铁线路在车站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工作站和另外一个系统工作站时就采用了KVM方式。

  4 选择KVM系统的注意事项

  KVM在地铁中的具体应用还应结合KVM设备及监控系统的MTBF性能要求等综合考虑,以满足运营管理的实际需要为目的。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4.1 需求的带宽

  由于“KVMaccessoverIP”是通过网络传输信号,因此肯定会占用网络带宽的。当“KVMaccessoverIP”需求的带宽愈小,就愈不会影响整体网络的运作,而使用者操作也会愈顺畅。

  4.2 是否提供足够的安全性

  安全性是任何通过网络控管服务器的最大挑战,某些“KVMaccessoverIP”只能提供40-bit或是56-bit加密,但是好的“KVMaccessoverIP”可以提供128-bit加密技术,提供足够的安全性。

  4.3 是否能提供良好的鼠标同步(MouseSynchronization)操作

  由于各种客观环境的限制,“KVMaccessoverIP”并不能提供实时(realtime)的操作环境,只能尽量“跟上”(catchup)远程PC的鼠标动作。跟上鼠标动作的能力,或是与鼠标同步的能力,并不是所有的“KVMaccessoverIP”设备都相同。与鼠标同步能力不佳的设备不仅影响使用者经验,也会损及信息管理人员生产力。

  4.4 可同时操作的终端数量

  根据具体的运营需要确定可同时操控的终端工作站数量,应根据各专业的具体特点选择可以提供弹性方式组合多使用者及多点访问的KVM切换器解决方案。

  4.5 是否支持串口设备访问

  机房设备除了服务器之外,还有许多串口设备。支持串口设备访问,除了可以管理串口设备以外,如同前述,适当连结串口设备,如串口式控管电源插座,还可以协助IT管理人员做远程电源管理。

  4.6 是否支持跨平台服务器,并具有良好的扩展和适应能力

  如当需要增加、减少或重新安排服务器或工作站时,KVM切换器不会要关闭电源,可以直接连接新服务器或工作站并开启电源,而不会影响其它已在KVM切换器中操作的服务器或工作站。具有“keep-alive”仿真的KVM切换器在发生预期外的问题时,即使切换器失电,接入的服务器和工作站仍能继续运行。

  5 结束语

  KVM的引入,虽然在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上达不到系统集成的要求,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运营管理的需求,有利于机电系统设备管理,并大大降低了投资。

  参考文献:

  [1] 北京城建总院.GB50157—2003,地铁设计规范[S].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部.GB50052—95,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S].

  [3] 何宗华,汪松滋,何其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 魏晓东.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与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5] 李腊元,李春林.计算机网络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

上一页  [1] [2] [3]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