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推进节约型大学校园建设的规划及设计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8/14 12:38:08  文章录入:web13741  责任编辑:web13741

  【摘 要】阐述了当前国内高校校园规划建设中的问题,提出了推进节约型大学校园建设,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设计技术措施。

  世纪之交高校经历“扩大、调整、合并和改建”等各项任务,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5年已达到21% ,全国普通高校共有1731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超过2300万人。高校“扩招”引发大学校园建设高峰期的到来,校园建筑从1978年的330万m 发展到2001年的近2.6亿m 。大学城现象普遍出现,一批标准高、规模大的大学校园在各地纷纷建成或正在建设中。

  1.当前国内高校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不恰当的定位。

  ①超标准,超规模,盲目攀比;

  ②高档豪华的建筑装修,使校园建筑失去了朴素大方的文化内涵;

  ③过度的景观建设:大湖面、大草坪、音乐喷泉、各类树种等;

  ④能源浪费,过亮的夜间照明,过冷的空调,过高的供暖温度等。

  1.2 空间尺度失调。

  ①规划流于形式,大广场,长轴线的现象突出;

  ②校园空间尺度过大,缺乏亲切感,道路过宽,建筑密度偏低,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1.3 教育资源优化与配置的欠缺。

  ① 学科规划与校园规划矛盾,学科之间没有有益的交叉,大学校园建设中,实验平台,图书馆,会议中心报告厅,网络资源,体育场地等重复建设,造成浪费;

  ②大学建设与城市建设未能形成合理的对话,未能实现真实的资源共享、互补。

  1.4 校园建设中的模式化。当前的校园建设存在着某种盲目与茫然,纵览我国近年来设计与建设的几多作品,不难看到模式化和概念化的痕迹是如此的强烈并愈加泛滥,很多校园建设所营造的空间形态几近相似,与其所面对的不同学校的不同背景,并不能相生相融。

  2.节约型大学校园的规划

  2.1 科学论证和决策校园规划设计任务书。

  ①结合学校的实际,深入研究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

  ②工程实践证明,教育部1992年和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中,校园规划用地指标在当今还是基本满足使用要求的,但各项具体指标应有所调整;教师住宅用地减少;科研设施增多,相关实验用房面积增加,学校社会需求增加,但是,随着层数的增多,对土地的要求没有太大的增加。

  2.2 校园规划的弹性与分期建设。

  ①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无论在高校、社会或者高校之间,还是统一校园的不同学科之间,应该增强开放性,和不同学科的交叉互动,集中布局,在节约土地的同时,有利于不同学科学生之间的交流,公共实验设备,图书资料。多功能会堂等都可以共享,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②做到弹性规划,一次规划,分期实施。规划与学科建设,校园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统一。

  ③建筑的组团化设计原则替代“大广场、大轴线”,形成“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空间。

  2.3 校园建筑创作的适度。

  ①校园的发展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校园的建筑文化来源于时间的积淀。校园建筑创作和设计应在持续与协调中表达个性,在整和与恒久中张扬时代。

  ②建筑是历史文化的纪念碑却无法承载过多的社会意义,过分追求标志性的结果往往是整体性的丧失和标志意义的不断过时,校园建设的特质,应该是恒久的平实、和谐,在大学校园建筑创作中应倡导整体的协调,总体的连续。

  ③ 近年来我国的许多新校园建设,其建筑形式不可避免地融入了社会流行化趋势中,教育建筑失去自我特征,校园建筑如果过度关注时代性而卷入某种建筑形式的流行,其结果将与这种形式的普及而流于庸俗过滥终被不屑。因此大学校园建筑创作设计中应重恒久性。

  ④不同大学的校园环境存在着明显差异,究其根源在于其所凝结和沉淀的场所精神大不相同,因为这种场所精神根植于它所在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历史背景和校园建筑与环境风貌以及特有的办学理念或教育模式之中。在大学校园建筑设计中,应通过布局、色调、高度、形态、对应关系等一系列规划,来寻求建筑与其校园环境的和谐。对校园内某栋建筑单体而言,可以通过建筑实体、环境生态、空间尺度、景观小品,色彩肌理等手段进行整体性设计和综合调度,达到景观的一体化效果。

  2.4 传承校园文化并追求适度创新。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