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废标”现象剖析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5/22 16:07:20  文章录入:web13741  责任编辑:web13741

  我们不能将招标舍本逐末地演变成一场现代“八股文”竞赛。招标首要的目的是帮助业主优择质量高、信誉好、价格低、工期合理的承包商,重点是衡量承包商的综合实力和施工管理水平,而不是比投标时谁犯的形式上的错误更少。

  “废标”现象对每个经历过招标的人来说,都不会陌生。尤其那些因为某些失误而有过废标经历的投标人,更会刻骨铭心。作为一名招投标监督机构的工作人员,当看到一张张因废标而失望至极,追悔莫及的脸时,也真诚而痛心地为他们失误感到惋惜。“废标”现象是工程招标作为有法律效力的采购方式,其严肃性和公正性的具体体现。招标的一次性报标制度使废标现象在所难免。它体现了招标公开、公平、公正和平等竞争的原则,如果没有对重大偏差的投标文件确认为废标的过程,就没有整个招标的权威性。

  应当谨慎判定“废标”

  我们应该认识到,要求一个投标文件完全满足招标文件的要求,没有任何疏漏是难以做到的。过于苛刻甚至吹毛求疵地要求投标文件满足招标文件所有细节,可能使一些各方面都很优秀的承包商被排除在选择之列。一般地说,如果投标文件中存在重大错误对招标文件的实质性条款没有影响,那么,该投标文件应认定为非响应性的废标;相反,如果投标文件的偏差是轻微的违规,评标委员会应当认定其为响应性的有效标。

  我们不能将招标舍本逐末地演变成一场现代“八股文”竞赛。招标首要的目的是帮助业主优择质量高、信誉好、价格低、工期合理的承包商,重点是衡量承包商的综合实力和施工管理水平,而不是“测验”投标时谁犯的形式上错误更少。招标作为优选中标单位,确定合同主要条款的过程,有别于签订合同,末尽事宜中过细的条款,过严的要求,可以在随后的合同订立中由双方谈判商定。

  如何判定重大偏差及细微偏差

  究竟什么错误和缺陷属于“重大偏差”,什么问题属于“细微偏差”,《评标委员会和评标方法暂行规定》(七部委第12号令)第二十六条解释了细微偏差的具体含义:“细微偏差是指投标文件在实质上响应招标文件要求,但在个别地方存在漏项或者提供了不完整的技术信息和数据等情况,并且补正这些遗漏或者不完整不会对其他投标人造成不公平的结果。细微偏差不影响投标文件的有效性。”

  笔者认为,下列情况可将投标文件的错误和缺陷归为细微偏差:一是形式上的而不是实质上的,属于非实质性的缺陷,可以对缺陷进行更正,或者允许缺陷的存在不会对其他投标人造成损害;二是缺陷对价格、质量、工程量或工期的影响同整个合同主要条款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三是缺陷不会对投标文件的法律效力构成影响。此类缺陷就可认定为“细微偏差”。对于细微缺陷或违规,招标人可以给投标人一次更正的机会。在判断是否属于“细微偏差”时的一个重要考虑是违规行为是否给该投标人带来实质性的优势,而其他投标人则未享其利,即认定细微偏差的原则是它未对其他投标人的投标产生影响,未使自身投标地位发生改变。

  评标委员会对废标界定的权威性有待加强

  现在废标界定是由评标委员会集体做出的,这就要求评标委员会的成员必须对招标的相关法律法规非常熟悉,并能对招标过程中投标人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和投标文件的各种瑕疵予以是否为重大偏差或细微偏差做出正确判断。这对于大多数情况下几乎是首次参加评标的业主单位成员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做为另外三分之二的评标专家,他们也许受过多次有关招投标法律法规的培训,并有多次参加评标的实践经验,但面对花样翻新的各种投标偏差,在纷繁复杂的评标现场,身处高度紧张的评标过程,在短时间内做出决断,难免有失公允。试想投标人在不少于20天的编标时间内尚且会出现偏差,评标专家难道就不会出错?加之评标专家都是临时抽取,根本不没有充分时间熟悉招标文件。评标专家所擅长的毕竟在其专业领域,单就废标界定这一内容则并非全是“专家”。笔者就发现在集体讨论时有的评标专家易被周围专家的意见所左右,尤其易受业主方或是招标方影响。如此看来,作为法律授权对投标文件有权做出“死刑判决”的评标委员会的意志,有时也难免出现“偏差”,由此做出有失公允的结论,往往是引发招投标纠纷的重要原因。

  有失公允的废标现象的危害

  公开招标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串通投标等腐败现象,但也增加了招标的难度和投入。招标人制订了许多详尽的废标条款来防止日后的合同纠纷,这本无可厚非,但废标条款的增多,在促使投标人规范投标行为的同时,也使废标现象大为增加。近年来有关管理部门虽加强了招投标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力度,但投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