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管理网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回到首页 | 联系我们 | 收藏本站
免费注册会员 | 登陆
工程管理论坛
工程经理圈 工程经理博客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工程管理网 >> 工程文库 >> 项目执行 >> 质量管理 >> 正文
铁路桥涵钻孔桩灌注施工质量控制及防范措施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论文资源库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12-8-19 19:57:00
偏差;②钻孔时在土层遇到孤石或探头石,以及在岩石倾斜处和软硬土层交界处,钻头因受阻不均匀偏移导致桩孔倾斜;③钻杆连接不当或弯曲,导致钻头钻杆两点中线处于不同轴线;④钻架就位后未进行调平或场地本身不平整,导致钻机、底座、钻盘不平而产生偏斜;⑤开挖基坑时一次性挖土深度过大,由此产生侧压力导致桩位错动,桩位偏差超出规范允许范围。

  防范及处理办法:①加强技术管理,减少人为的技术性失误,放样和机械定位须根据技术参术反复校核;②钻孔前:一是须平整场地,并夯实硬化,枕木应均匀找平,防止不均匀沉降引起钻机倾斜;二是钻机安装牢固,机架不摆动,保证钻机的钻架上吊滑轮与转盘中心在同一轴线上。③对护筒的位置及直径进行复查,钻头、钻杆中心与护筒中心的偏差在一定控制在允许范围内(5厘米)。④钻入斜状岩石、土层不均匀地层、孤石或碰到明显阻碍地层时,须调慢钻速,不能一味快进;在松散易坍地层钻孔时,应尽可能加固地层,当硬地层钻到软地层时,可适当加快钻速度;当软地层变为硬地层时,要减速钻进;易缩径的地层适当增加扫孔次数,防止缩径。⑤注意观察钻杆角度和桩位偏差,对钻机钻进过程中位置变动进行复位检查。在地质不均匀地层中钻孔时,宜使用钻杆刚度大、自重大的钻机。⑥注意开挖基坑的深度或采取相应措施,防止产生侧压力导致桩位错动;如偏差较大,应通知监理和设计单位鉴核,设计单位拿出处理意见。

  3.钢筋笼上浮问题。原因分析:①如导管在混凝土中埋入过深或钢筋笼放置初始位置过高,深埋的导管下口混凝土流出后冲击力较大,推动导管外上部混凝土整体上升。②因为混凝土灌注导管埋深较大时,其上部混凝土因浇注时间较长,已近初凝,钢筋笼的主钢、箍筋、与混凝土有一定的握裹力,如果此时导管未及时提到钢筋底部以上,混凝土在流出后以一定的速度向上顶升,并于上升产生的顶托力之和大于钢筋笼的自重,因此推动钢筋笼与混凝土一起上浮。

  防范及处理办法:①要准确定位钢筋笼的初始位置并与孔口固定,导管下放时应确保导管在孔位的中心之上。注意混凝土测深和导管埋深的控制,混凝土接近笼时,将导管埋深控制在1.5—2.0米,同时注意导管的出口与钢筋骨架的底端不得平齐灌注混凝土,并随时掌握导管的埋深及混凝土灌注的标高,控制导管底口与钢筋骨架底端高差不小于1米,如混凝土埋过钢筋笼底端2至3米时及时将导管得高于钢筋笼底端。②灌注混凝土时导管埋入混凝土的深度,一般宜在2至4米较好;在任何情况下,灌注混凝土时的导管埋入混凝土的深度不得小于1米或大于6米。③保持和改善混凝土的流动性是灌注混凝土施工的基本原则,同时改进灌注工艺及把握好初凝时间也是施工控制的重要环节。配制混凝土要按已审批的配合比严格控制,灌注要保持速度连续进行状态,尽量缩短灌注时间。也可掺入适量缓凝剂,防止进入钢筋笼时混凝土的流动性变小。

  4.桩底沉渣量过多问题。原因分析:①未对准孔位,吊放钢筋笼时碰撞孔壁泥土坍落桩底;②泥浆注入量不足或泥浆比重过小难以把沉渣托浮;③未进行二次清孔或清孔不干净,或清孔后待灌时间过长泥浆沉积。

  防范及处理办法:①吊放钢筋笼,桩中心与钢筋笼中心要保持一致,吊装速度不宜过快,应控制好不碰孔壁。②尽量要加快钢筋笼接长时焊接时间。钢筋笼置毕,检查孔内沉渣量是否在规定要求控制内,否则利用导管二次清孔,直到符合规范要求。③泥浆的质量要选好并控制好泥浆的粘度和比重,不能用清水替代。同时混凝土灌注时,导管底部至孔底距离最好控制在0.3至0.4米,混凝土储备量充足,以利用混凝土的巨大冲击力清除孔底沉渣。④成孔后钻头在孔底10至20厘米上保持慢度,循环清孔要保持在一定的时间内。

  5.断桩问题。原因分析:①坍落度不符合要求,当坍落度过大时,会出现离析现象,粗骨料相互挤压则会阻塞导管,当坍落度过小或灌注时间过长时,混凝土下落阴力同盟会以加大而阻塞导管;这两者均可导致卡管,终造成断桩。②如混凝土灌注时间过长,会与导管的磨擦力势必增大,同时导管提升和起拔过多,若仍采用提升阻力很大的法兰盘连接的导管,在提升时极易造成连接螺栓拉断或导管破损,产生断桩。

  防范及处理办法:①灌注时严格科学地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坍落度、和粗骨料粒径。同时,更换水泥标号、品种或生产厂家,必须理先做好配合比试验,经审核后方可使用。②从导管内灌注的混凝土,灌注过程必须连续、快速;并有应急预案,灌注混凝土要准备充足。③如确认断桩,应通知监理和设计单位鉴核,并请设计单位拿出处理方案。

  6.卡管问题。原因分析:①混凝土中粗骨料粒径过大;②混凝土流动性、和易性差造成离析。③灌注混凝土不连续,在导管中停留时间过长。

  防范及处理办法:①控制粗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录入:web33742    责任编辑:web33742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中国工程管理网 | 收藏本站 |京ICP备10012994号
    共创国际项目管理顾问旗下网站:中国研发管理网 | 项目管理者联盟 | 中国工程管理网
    VIP会员 |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刊物出版 | 沙龙会议 | 人才服务 | 广告投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5-2014 21CPM.COM 工程管理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605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