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管理网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回到首页 | 联系我们 | 收藏本站
免费注册会员 | 登陆
工程管理论坛
工程经理圈 工程经理博客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工程管理网 >> 工程文库 >> 行业聚焦 >> 水利 >> 正文
对如何加强和改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讨论
作者:佚名 来源:星论文网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12-9-27 16:39:13

  摘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是解决农民的日常饮用水与生产用水问题,与农民的生活及农业生产密切相关,但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始终存在一些问题,要确保建设优质的水利工程就必须有一套健全合理的建设监督管理体制,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目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现状,并就如何加强和改善水利工程管理进行了讨论。

  (一)缺乏科学的水利工程建设手段由于我国一些水利工程建设的专业水平不高,引发工程开发不合理、技术含量低、社会经济效益差等连带问题,例如对于小型水库灌溉管漏水,如果没有经过专业认证,盲目投入资金维修,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漏水问题,浪费了人力与财力,还会继续带来枯水季节灌溉缺水、丰水季节水源泛滥等问题。

  (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滞后过去我国已有的小型水利工程归农村集体所有,由其统一使用、管理,自我国经过改革后,很多农村集体经济意识越来越薄弱,尤其对水利工程的日常维护与维修已经被忽视。再加上水利工程管理主体不明确,造成了“有人用、没人管”的尴尬局面,水利工程常年使用、年久失修吗,必然对综合效益的发挥产生影响。

  (三)水利工程重复建设严重由于我国以前的规划意识不强,因此很多小区域农民能够自己建设水利工程,而没有建设的针对性、目的性,造成重复建设,浪费资源。有些小区域范围的工程仅为满足农民自身的临时需要,而没有从水利工程的整体规划及社会效益方面考虑。随着大量的重复建设工程,必然带来管理不善、质量无保障等问题,甚至造成一些工程的废弃处理。

  (四)重经济轻水利,投入不足。随着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变化,对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资投劳力度逐步弱化。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投资投劳数量逐年减少,农村小型水利建设步入低谷。随着农村绝大多数强壮劳动力的转移输出,农村小型水利投劳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村以下小型工程投劳的组织难度明显加大,实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后,筹资筹劳总量有限,能够投入农田水利的资劳微乎其微。由于投入不足,导致的只建不管、重建轻管及水利设施带病运行的问题比较普遍,使得众多小型水利设施功能丧失殆尽,农业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五)农民兴办水利的积极性下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粮价已经放开,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外国的农产品已经占领了我国的部分市场,加之农民增收缓慢,种田的积极性不高,使兴办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

  二、如何加强和改善农田水利建设

  (一)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研究

  现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对的挑战,无论从技术的广度或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国家应加大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示范与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不仅要研究有效、适用的技术,还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农田水利研究与管理人才,需要在全国形成适合我国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重视和加强农田水利科学研究,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符合WTO规则,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

  (二)提高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首先,应该认识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解决“三农问题”,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无论水利工程建设的出发点是保证农村经济发展,还是提高农业的用水效率、支持水源向城市、工业及生态环境的转移,最终受益者都是国家;其次,农民与农业为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做出了较大贡献与牺牲,当“三农问题”越来越突出时,在农业与农村发展遇到困难时,工业与城市都应该加大支持力度,国家财政更应倾向于农村与农业;再次,由于农民的负担较重,且对土地没有所有权,因此要求农民投入资金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存在一定困难,这就要求国家及各级财政部门加大对农田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保障水利工程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重视人才与技术结合战略为了支持农村水利工程的现代化发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须具备发展眼光。因此,应全面推广先进的水利科研成果,并改善农村传统、落后的水利技术与施工方法。一方面,应根据当前农田水利工程的技术难点与管理重点,积极研制与我国发展相适应、质优价廉的水利设备,并加快技术的推广与服务;另一方面,应提高对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工程建设技术与人才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

  (四)建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保证体系为保证农田水利项目实施,发挥工程效益,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建立公示制度,将项目基本情况向社会和受益区群众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要建立政府有关部门监督的制度,接受水务、财政、审计、纪检等部门的监督。同时,还应建立村民

[1] [2] 下一页

文章录入:web33742    责任编辑:web33742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中国工程管理网 | 收藏本站 |京ICP备10012994号
    共创国际项目管理顾问旗下网站:中国研发管理网 | 项目管理者联盟 | 中国工程管理网
    VIP会员 |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刊物出版 | 沙龙会议 | 人才服务 | 广告投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5-2014 21CPM.COM 工程管理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60517号